PROJECT PROCESS REVIEW
2015年底,大雪刚过,冬至未至,强劲的西北季风开始席卷华北,北方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深冬。随着室外明显的降温,此时的设计院,却被连夜运转的电脑散发的热量和方案评审会上热烈的讨论逐渐推向高潮。
2015年12月9日,设计院项目团队来到中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开展为期三天的大松山项目现场调研。设计院始终坚信现场是设计师的第一灵感源泉,也只有通过深入场地的勘察与调研才能不断的精进,做出可操作,可执行,能落地,有效果的景观作品。
2015年12月13日至12月23日,设计院与天津大学景观生态研究中心相关专家合作,对贵安新区项目进行详细的概念讨论和技术研究。最终,项目以“松风寻茶趣,山水忆故人”为主题,同时充分把握三个核心方面——1.解决问题:结合现状条件,恢复生态格局;2.形成特色:结合生态修复,营造多重景观;3.结合功能:提供多种体验,科普健身观光。力求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有记忆,有标准,有文化,有体验的涵养重地。后在贵州省省政府及贵安新区管委会策划下,项目范围逐渐从大松山区域,扩展到兴安大道沿线的23个山头,328万平方米范围内的喀斯特地貌生态修复治理。
贵安新区山头绿化项目是贵安新区全域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不仅是提升贵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贵安新区旅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设计将新区生态景观、民俗文化、地形地貌、水体整治等特点,结合目前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工艺、和景观创意,充分突出新区山头绿化项目的独特性、唯一性和标志性,全线实现从“绿色本底”到“绚丽多彩”的转变。通过项目带动,使贵安新区森林总体覆盖率从目前的24.68%提高到55%,并达到“一山一景;一山一品;一山一特”的景观要求。
设计院也由此开始了针对贵安新区喀斯特峰丛山地综合性修复治理工程,为期四年不间断的综合性全流程设计服务工作。
从飞机上俯瞰贵安新区裸露山头现状
0
2今天的第一期《对话·景观设计师》栏目,我们采访了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版块负责人,从不同角度了解他们在这个项目中的经历和感受。
蒋新然(高级工程师)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时任项目驻贵安现场负责人
随着在贵州项目落地与深入,公司亟需一个现场负责人来帮助沟通协调各方面,我因此被公司派往贵安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驻地服务工作。这期间我坚守在一线,搭建设计师和业主及现场的沟通桥梁,沟通解决各类问题,保证了信息联络的顺畅。让我感触较深的,是设计人员的现场服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外地设计院,如何在当地打开市场,汇聚各方资源,赢得当地业主的信任,除了要拿出过硬的设计水平,还要发挥国企责任担当,在现场服务上下苦功夫,及时迅速地反馈、解决项目进程中的问题,是赢得口碑和市场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谈道:“一名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党的执政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讲奉献、讲觉悟、讲大局、讲境界,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初到贵安,条件的艰苦也超出了预计。由于贵安新区成立伊始,区域内人口有限,尚无公共交通,通勤十分不便,往来城区项目驻地和业主办公地点及项目地驾车要将近2个小时车程,并且路途遥远常常打不到车,有时被迫只能选择没有保障的黑车。贵州业务延续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回过家,有时在家呆了几个小时就又匆匆赶回驻地,即便婚宴当天招呼完亲友后凌晨4点就奔赴第二天的驻地现场会议。我想,作为设计院的一份子,更作为一名党员,我既然选择这份工作,就要担当这份责任,为项目成功,为设计院的发展躬行践履,时至如今我仍在坚持这个信念。
在废弃矿区山头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贵安项目经历,我也在思考乡村振兴与规划设计的关系,从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角度来看,规划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激发地区“造血”能力,在这方面设计大有可为,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大意义。在贵安新区,很多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而遭到破坏的山水田园,那些裸露的荒山和破损的茶园,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和规划可持续产业导入,还有大量的乡村环境亟待修复和保护。泰达绿化集团和泰达院在生态修复、治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方面是有明显的优势,我想这也是未来设计院在乡村振兴领域可以有所作为的方向。
由于建设而被破坏的茶山
罗乐(高级工程师)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
景观一所所长
时任项目方案设计总负责人
贵州项目是我职业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充分认识到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同时也让我在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上坚定的选择了生态修复。在去贵安新区之前,我的项目研究立足于滨海盐碱地治理经验和技术方面,这个项目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体会到,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类型丰富,生态修复的类型也复杂多样。这个项目我们就面临了全新的修复课题,就是针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峰丛山地的荒漠化石漠化治理难题,为了将修复技术与景观设计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我们专门邀请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参与到设计中,在与专家的讨论和学习过程中,我和团队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项目操盘能力。
我想未来的景观设计一定是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才能解决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索出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方法。此后,我也开始带领团队将学科合作的理念扩展到更加多元的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中,内容涉及河岸修复,湿地营建,棕地治理和工业遗产保护等,在多个项目中我们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丰富了设计院智库。
贵安新区喀斯特地貌修复项目让我充分体会到提高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设计永远是核心是最本质的能力,我们是设计师,同时也要把自己当做政府顾问,沟通需要弱化商业目的,用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放开边界,思考城市发展需要,设计一定不是只解决一个项目的问题,而是解决城市局部甚至是整个城市的问题。
另外需要提高执行力与学习力,要有更好的复合性,做好本职设计工作的同时还要具有协调各相关专业大团队的能力。知识面具有综合性,懂建筑、规划、甚至市政,虽然不能精尖的钻研,但要具备统筹综合项目的知识储备。
左图:前一天现场调研,累了就坐在道边休息
右图:晚上回驻地后连夜赶制准备汇报的材料
回想贵安项目的前前前后,集团战略定位和设计院全方位支持,给了我和团队无与伦比的信心和决心。我有两个“最感动”,一是自己和团队同事们能挑战完成体力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顺利完成项目全过程,助力集团和设计院开拓西南市场。我们多次徒手爬上陡峭的岩石山坡现场勘察,在重压下完成及其紧迫的攻坚任务,后经多轮专家会审,规委会汇报,与全国多个顶级设计院同台竞技,我们在当地方业主方赢得好口碑。二是感动自己和团队同事们能在一起奋斗,青春不负凌云志,逐梦杨帆正当时。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我记得几乎每次现场勘察都会遇上雨,我们一起冒雨在湿滑陡峭的山路上攀爬,满身泥泞却从没有人退缩;我记得为了拍下完整的采矿区现状,我们冒着危险一次次在悬崖边行走;我记得为了找回丢失信号的无人机,我们在好几个山坳穿越;我还记得为了满足业主汇报新要求,我们深夜12点从家赶来院里加班;我还记得,我们凌晨4点才从打印店出来,5点就飞往贵安,只在飞机上补觉,我还记得……
张丹(高级工程师)在现场考察当地植物
有人会质疑这就是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和生活吗?我不得不承认,这份工作没有外界想象的光鲜,更多的是敬业精神的支撑和团队伙伴的支持,没有这些,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上很难坚持下去。我很幸运,有领导支持,同事帮助,和团队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感情。我想我会带着这份感动继续走下去,去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恒者行远,思者常新。行业在变,应约而变。
(组图1:项目调研满身泥泞)
(组图2:项目现场调研服务场景)
(组图3:大松山水库周边勘察及现场会议场景)